始于2017年的环保风暴,在去年关停几十万家企业后似乎被大家所遗忘!

但随着环保部设立4月8日作为整改大限的临近,如今距离环保督察结束还剩一个月时间,各地多家企业因为环保不达标而被停产停业现场出现塌方式蔓延。广东,浙江、苏州、山东、四川等地已打响关停企业“第一枪”。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史上最剧烈的环保风暴。进入2018年以来,在全国因环保不达标已经或正在被关停整顿的企业,不是几百家、上千家,而是以万为单位计!
特别是制造型企业,限产、限排、关停、涨价潮笼罩着整个行业,无数企业直接倒在了环保风口上。这场被称为最彻底、最严厉的环保风暴仍未结束,2018将是环保更严厉的一年。
史上最严环保风暴持续,制造业雪上加霜!
据央视报道,2018年开始环保还要严查3年!
2018刚刚开年,1月6日,环保部便组织28个督查组对京津冀进行“回头看”督察。

近日,环保部部长李干杰指出:大气污染形势仍然严峻。京津冀仍然是大气污染治理的主战场。截至目前,环保部已经向京津冀28个城市发出322封督办函,并附有督办清单!
环保部强调,眼下距督察结束不足两个月的时间,违法企业不整改将没有退路,而地方政府不及时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罚,对清单问题进行整改的话或将被问责。

据悉,天津市有涂料生产企业460余家。其中,中小型私营企业占九成以上,也有立邦、杜伦斯等规模较大的外资企业。据市民唐先生透露,当地还有大量家庭涂料作坊,由于规模较小,没有登记在册。因此,小作坊和460余家涂企中环保设施,VOCs排放不达标的,是主要的取缔、整治对象。

2018年1月1日,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正式施行。新《水污染防治法》加大了水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在增加按日连续处罚的基础上,提高了罚款幅度,比如将对企业超标、超总量的罚款由“排污费数额两倍以上五倍以下”改为“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等。
2018年1月18日,环保部发布了《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通过排污许可证,环保部对企业的环境监管逐步从企业细化深入到管每个具体排放口。

环保督查在未来仍将保持高压态势,各省市也是毫不手软,其中:
● 山东省化企总数减少20%以上;
● 苏州今年将关停152家化工企业;
● 南京关停40家化工企业;
● 浙江注销了61家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件;
● 四川危化企业搬迁任务单出炉,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工作共涉及48家企业,其中异地迁建37家、就地改造2家、关闭退出9家。
严格督查,制造业首当其冲——
对于众多涉污制造业来说,去产能、抓环保、进区入园都是不能逃避的关键词。限产、限排、关停、涨价潮笼罩着整个制造业,无数企业直接倒在了环保风口上。
这场被称为最彻底、最严厉的环保风暴仍未结束,2018将是环保更严厉的一年!
*钢铁行业:行业上游涨价,中下游为亏损买单
*涂料行业:“油改水”大潮,涂企将面临现实拷问
*印染行业:出现了史上最严格的环境排放标准
以涂料行业为例,环保部门对其的核心治理政策是“油改水”,通过提高水漆生产和使用率,逐步消灭高VOCs排放的油漆。“散乱污”涂企是油漆产能聚集地,如今将全面被淘汰。

2017年4月,环保部宣布对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城市开展为期一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为此从全国抽调了5600名执法人员来执行。这是环境保护有史以来国家层面直接组织的最大规模行动。
为了防止包庇,各省市展开交叉督查!
针对重污染行业,中央环保督查组曾一天三次突袭广东谷饶镇印染企业。为了防止工厂关门暗地生产的情况,有关部门甚至动用了无人机监察。针对不达标的污染企业,不再贴条,而是直接拉闸限电。据一位企业家称,一个区县因此消失几百甚至上千家企业都是正常的。
而拉开这场环保风暴序幕的,正是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环保法》。与此前的旧法相比,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执行副会长李庆瑞将其称为“长着獠牙的环保法”,例如:企业违反排污可以按日连续处罚;严重环境违法可入刑等。

关停、倒闭,从业者何去何从
因为环保停产整顿等原因,不少制造型企业,其生产设备大多是连续性设备,停一次再开一次,直接损失甚至可高达几十万元。
有时候,环保政策变化异常之快,也产生了企业刚刚按照新政策执行下去,匹配好设备,但标准又上调了的不适应症。尽管标准的出台会带动一系列设备厂家的繁荣,但政策变动太频繁,也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一个真实的案例是:一个天津的砖窑老板,为了进行环保升级,几乎把身家性命都投了进去。投资改了天然气,相关手续也都办齐全了,但刚把天然气装好,准备投产的时候,却被告知该行业在本市被取缔了。老板直接精神崩溃了。
损失是一连串的。尤其对于一些出口型企业而言,损失不仅仅来自于停产,如果连港口都停运,就意味着毁约。“企业是依靠信誉生存的,你定好了订单都保证不了时间。这个损害可能是很难计量的。”天津海钢板材董事长于茂松说道。
他算了一笔账,被关停的散乱污企业,仅天津静海区就多达2000多家。一家按10个工人算,失业人数就多达2万多人。

那这些制造行业的管理者,底层员工该何去何从?
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环保是长远的成本节约
不少企业把环保当成一种成本,甚至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这就意味着“环保”这件事需要企业家付出额外的“道德情操”才能最终达成。但事实上,根据调查发现:那些环保风暴中的先行者,大多出于对自身企业长远利益的考量,而不仅仅是道德,才决心投入并践行的。
很难想象,在浙江义乌,一家只生产吸管的工厂——双童吸管,竟然早在2004年就规划并投入了企业厂区的整套节能降耗设施,每年为双童节省200多万元,截至2017年累计节省了3000多万元。
以设备余热水循环系统和余热采集系统为例,双童把所有经过模具的50度温水收集起来,处理之后用于员工洗澡、洗衣等生活用水。同时,董事长楼仲平引进了日本的相关技术,对设备余热和废气进行采集并回收,再通过空调管道输送到需要加温的车间和工段。仅在这一项上,双童每年就节省150多万元,更是消灭了企业产生的污染和排放!
“当时,我们没有那么伟大,也不是说我思想觉悟有多高,但这样做一年能省下200多万,我何乐而不为呢?我是一个商人,商人的本质就是去追寻利益最大化。”楼仲平对记者说。
在楼仲平看来,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但是日本社会转变得非常快,他们一直把节能降耗、环境治理当做效率提升的一种手段。在日本,节能降耗从来没有政府过多的推动和宣扬。
根据民间组织自然之友总干事张伯驹的观察:很多企业只能被迫转型,虽然有些评论认为过于严苛,但其标准的出台,表明了政府解决环境问题的决心。此次环保风暴无论从力度的持续性、行业覆盖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超以往任何时候。

总体而言,环保督查在未来仍将保持高压态势,而且将更加全面、细致,真正让污染企业“难受”的环保风暴才开始。
未来,淘汰你的不是政策、不是市场、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时代!与时俱进、放眼未来方为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