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动态

    重磅丨中远海让竞争对手震惊的不是扭亏盈利27亿,而是他的这项收购!

    来源:    编辑:编辑部    发布:2018/02/05 09:30:40

    三天前,搜航网(sofreight.com)首家报道了中远海在2017年录得华丽转身,由巨亏99亿扭亏为盈实现全年盈利27亿人民币!



    重磅丨中远海让竞争对手震惊的不是扭亏盈利27亿,而是他的这项收购!



    报道后有网友给出这样的留言:



    重磅丨中远海让竞争对手震惊的不是扭亏盈利27亿,而是他的这项收购!



    小编只能弱弱给这位网友送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可以这么说,中远海已不是那个盯着同门小弟中海集运比业绩的那家中远!中远海现在已经是一家瞄准国际航运业头把交椅的一家航运巨头了!




    重磅丨中远海让竞争对手震惊的不是扭亏盈利27亿,而是他的这项收购!



    合并中海集运,收购东方海外,布局全球码头,大力扩张运力.....这一系列动作已经让众多竞争对手重新审视并密切关注这家中国航商各种动向了!


    据搜航刚刚独家获悉,中远海目前正在进行的下面这项重磅收购,或许才是真正的大笔之作!


    近日有媒体爆料,海航集团将出售旗下的集装箱租箱SeaCo。而接盘者方基本锁定中远海运集团


    重磅丨中远海让竞争对手震惊的不是扭亏盈利27亿,而是他的这项收购!



    SeaCo是海航集团于2011年收购的一项资产,2013年置入上市公司渤海金控,后者是海航集团旗下的一家以租赁为主业的金融控股集团。


    这个未经证实的消息并没有让市场大呼意外。一位航运业内人士表示,海航在经过前两年的大举扩张后,最近确有出售资产的举动,相对而言,航运在海航的产业体系内显然已经“不那么重要”。


    “绯闻”的下半段是若隐若现的接盘方。据称,中远海运集团旗下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商中远海发将受让SeaCo租箱公司,收购主体是中远海发的子公司佛罗伦租箱公司



    重磅丨中远海让竞争对手震惊的不是扭亏盈利27亿,而是他的这项收购!
    ▲小编梳理的最新关系图


    通过此图梳理,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一旦中远海运集团完成这笔收购,即使中远海运暂时还没坐上全球运力头把交椅,但就集装箱拥有量而言,已经顺利完成了“登顶”!


    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向多位中远海运集团及海航资本集团人士求证,他们多表示尚未听说此事,或者不方便透露。目前,渤海金控已经停牌接近半个月,停牌原因涉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而中远海发尚未有资本层面的说明。


    不过,1月30日晚,在回应本报记者对此传闻的看法时,渤海金控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卓逸群不置可否。他表示,因为涉及上市公司资产的信息,“不太合规,没法评论”。


    在分析人士看来,此时出手购买租箱资产是最好的时机,从海航目前的情况看,不排除将SeaCo和另外的租箱公司Cronos一起整体出售的可能


    海航集团收购SeaCo

    海航与SeaCo的缘分始于六年前。


    2011年12月15日,在全球航运业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海航集团通过其全资子公司GSCII完成了对GE SeaCo100%股权收购。



    重磅丨中远海让竞争对手震惊的不是扭亏盈利27亿,而是他的这项收购!
    ▲图片来自于海航官网大记事



    GE SeaCo由GE与SeaCo公司按照5:5的比例合资成立,注册地位于巴巴多斯,总部位于新加坡,是一家独立运营的集装箱租赁企业。被海航集团收购后,公司从2012年2月1日起更名为SeaCo SRL。


    该公司声称是全球第五大租箱公司,拥有并管理超过87万个标准箱(TEU),业务网络覆盖6大洲,同时在全球设有21家分支机构,为8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全方位集装箱租赁服务。


    重磅丨中远海让竞争对手震惊的不是扭亏盈利27亿,而是他的这项收购!



    2013年,海航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渤海金控宣布收购SeaCo SRL,从此,渤海金控的主营业务中正式多了一项集装箱租赁。


    并入合并报表的第一年,SeaCo就贡献了30.89亿元的营业收入和6.16亿元的净利润。而当年渤海金控的营业收入为63.76亿元,净利润为10.53亿元。也就是说,一个SeaCo的业绩几乎占了整个上市公司的一半。


    海航集团收购Cronos


    2015年,渤海金控再次收购全球第八大集装箱租赁公司Cronos80%的股权,海航集团的集装箱租赁产业一度跃至“世界第一”。



    重磅丨中远海让竞争对手震惊的不是扭亏盈利27亿,而是他的这项收购!
    图片来自于海航官网大记事




    重磅丨中远海让竞争对手震惊的不是扭亏盈利27亿,而是他的这项收购!


    在当时的收购草案中,渤海金控称,完成收购后,按TEU计算,公司将拥有超过200万集装箱量,位列全球第四位;按CEU计算,则超过313万,位列全球第一。不过,在近两年的年报中,该排名又统一为“第二”。


    据业内相关人士介绍,CEU指Cost Equivalent Unit,是衡量集装箱成本的单位,与TEU只计算数量相比,CEU兼顾集装箱的数量与价值,所以在租箱领域使用更广泛。


    尽管Cronos体量不如SeaCo,但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造血”工具。2015年,Cronos实现营收18.66亿元,净利润5.96亿元。


    集装箱租赁资产是海航引以为豪的事情。在多个场合,海航集团、海航资本集团以及渤海金控的领导们都会将此作为飞机租赁外另一大产融结合的完美范例。


    重磅丨中远海让竞争对手震惊的不是扭亏盈利27亿,而是他的这项收购!



    他们还十分看重这些海外资产对公司管理的正面影响。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中,卓逸群表示,海外的租赁企业有助于让公司学习到更先进的商业模式、管理经验,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全球租赁业务的网络布局。


    但是,随着收购更多其他资产,集装箱业务在渤海金控中的营业收入占比出现了大幅下降。2015年,其占比为49.39%,到2016年已经下降至19.45%,与此同时,飞机租赁及销售在2016年的营收占比则达到64.37%


    而这次的“出售租箱资产”一说,之所以业内人士多表示“很有可能”,不仅是因为集装箱资产在渤海金控中的体量变小,更多是源于海航集团层面频频出售资产的举动。


    不过,“卖资产”也非空穴来风。去年11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采访中,海航集团副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谭向东表示,海航已经在调整自己的并购策略,同时正在陆续出售部分资产,包括纽约、悉尼等地的部分房产,并清理了100多家小企业。


    海航方面目前公开承认的一笔交易是,2017年4月宣布出售持有近6年的曼哈顿甲级写字楼。对于市场上传出的潜在交易项目,海航未直接回应,而是多次强调,海航是战略性财务投资者,“有买有卖才是生意”。


    中远海发成潜在交易对象


    卖资产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人接手,以及以什么样的价格接手。


    在中远海发发布业绩预告的当天晚上,就有消息人士指出,海航有意将SeaCo租箱公司出售给中远海发旗下的佛罗伦租箱公司



    重磅丨中远海让竞争对手震惊的不是扭亏盈利27亿,而是他的这项收购!


    中远海发前身是中海集运。中远、中海两大航运央企合并后,集装箱运输业务合并至中远海控上市平台中。2016年11月18日,中海集运更名为“中远海发”,并致力于成为依托航运金融、综合发展非航融资租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商。


    而根据公司披露,佛罗伦公司箱队规模为365万TEU,预计占整个租箱市场的18%至20%的份额,位列世界第二。从营业收入和盈利情况看,佛罗伦还不及渤海金控下的两个公司之和,同期,它们实现营收24.54亿元,净利润1.91亿元。


    重磅丨中远海让竞争对手震惊的不是扭亏盈利27亿,而是他的这项收购!
    ▲很多小伙伴并不知道赫赫有名的“Florens”原来是中远海运集团旗下公司


    事实上,中远海发在集装箱租赁业务上已经开始了“买买买”。去年7月11日,公司公告称,全资子公司将从外部购买15.4万UNIT(折合22.7万CEU)的二手集装箱,支付对价约为2.0038亿美元,折合约为13.62亿元。


    不过,集装箱租赁与集运息息相关,也是周期行业。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徐剑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块市场竞争激烈,经常在巨头间并购,与船公司之间的比重也是此消彼长。


    但是,第三方集装箱租赁的规模某种程度上是与集运周期相逆的。“行业好的时候,船公司多买自备箱;行情差的时候,租箱公司比重上升。”徐剑华表示。


    尽管在航运低迷时期仍然保持着不错的盈利,但2016年渤海金控的集装箱业务首次出现下降,2017年上半年租赁方面的收入再次同比下跌1.38%。


    对于购入上述资产,21世纪经济报道致电多位中远海发人士,他们均表示尚未听说此事。


    不过,一位中远海运集团内部人士认为,该项交易很有可能传言不虚,对于海航而言,当下确有回笼资金的必要,甚至有可能连同Cronos整体出售;对于中远海发而言,此时也是购买资产难得的“窗口期”。


    “海发不会出于业务一致而买它,最大的可能性是相对便宜。”上述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