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动态

    观察| 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如何加速推进?

    来源:国际海运 一带一路    编辑:编辑部    发布:2019/06/10 10:22:02

    6月4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提出,要协同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着力优化港口布局,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压缩通关时间,降低合规成本。


    5月22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安徽芜湖举行。会上透露,即将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对长三角区域发展做出了全新战略定位——“一极三区一高地”。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由一市三省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是四地共同研究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第一次会议,也是集中检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成效的第一次会议,进一步明晰了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定位和战略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长三角港口如何继续加深整合,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加速发展也引起了热议。专家们认为,长三角港口是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也肩负着辐射和服务长三角区域乃至内陆地区的使命,需做好顶层设计、打破行政壁垒,进一步加速一体化进程。


    01.港口合作实现双赢


    一直以来,长三角港口之间的合作从未间断。今年2月,上港集团与浙江海港集团签署了《小洋山港区综合开发合作协议》。通过合资合作,小洋山全域一体化开发迈出重要一步。


    上港集团与江苏港口集团的合作也在稳步推进。5月20日,“南京—上海”内外贸直达航线顺利开航。这次开通的内贸点对点直达航线为江苏省港口集团下属航运企业提供的创新服务新模式,改变了原一船多点挂港,无稳定班期、无时效的长江内贸集装箱运输模式,36小时之内对接上海大船。南京港方面表示,此次“南京—上海”内外贸点对点直达航线的开通,正是双方港口本着公平公正、资源共享、联盟运作、共同发展的原则,走出一条“合作共赢”之路。


    上港集团与太仓港的合作也实现了双赢。上港集团总裁严俊表示,上海港27%的集装箱吞吐量与长江支线业务相关,这其中长江中下游部分占70%以上,这些集装箱如果不走水路而走陆路集疏运,会对上海的城市道路造成很大压力。“我们通过与太仓港的高度紧密合作,大大降低了收发货人的物流成本,为上海港赢得了更多发展空间,也使太仓港每年的货物吞吐量快速上涨,促进了纵深腹地的经贸发展,真正实现了多赢发展。”


    而去年年底,安徽省港航集团在成立之日,就分别与上海组合港管委会办公室、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公司、上港集团、浙江省海港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如今,几大港口集团也积极布局安徽腹地经贸。比如,宁波舟山港加强了与安徽地区铁路部门的合作,以合肥地区为海铁重点开发区域,同时辐射至皖北、皖南海铁业务开发。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安徽方向海铁联运业务量超5万标准箱,其中合肥港班列完成海铁联运业务量超4万标准箱,同比增长超40%,为周边地区客户提供了多种出运选择。


    在口岸大通关建设方面,上海口岸与张家港口岸着手开发“通关+物流”信息交换和数据传输通道,上海与安徽正开展单一窗口数据查询和统计对接并完成系统调试。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有431家企业通过上海的单一窗口向193个外地口岸完成134013批次货物申报,相比2017年,增长达16倍。



    02.区域规划需先行


    虽然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有专家表示,长三角港口一体化推进中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各省市制定的港口发展规划较少考虑彼此衔接,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开发问题;区域港口同质化竞争激烈,部分港口存在能力过剩、码头和业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针对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专家建议,应当本着“规划引领、机制先行”原则,高起点谋划长三角港口群战略定位,制定协同发展规划。


    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区域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刘波表示,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基础。其中包括规划、运营的一体化,具体来说就是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连接联通、布局安排的一体化。


    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总经理吕亮功建议,可《研究编制长三角地区港口布局规划》,“在新形势下,这对于加快推进长三角港口群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规划思路上,他提出,实现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必须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紧密联动的功能布局及其产业链体系。具体而言,上海港应充分发挥长江口的地理区位优势,重点发展集装箱业务;宁波舟山港应充分发挥深水良港优势,发展涵盖大宗散货和集装箱的港口全要素功能;江苏省港口应充分发挥长江航道优势,大力发展近洋运输,成为长江中上游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出海口的中转枢纽节点。


    还有专家认为,除了各港要明确定位,港口之间的合作还要继续加强。要强化战略,实现业务“两个协同”。要强化港口与中远海运等大型航运企业的战略合作,开辟与“一带一路”沿线港口间的航线网络,推进长江航运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利用自贸试验区在市场准入、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创新,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实施“港口+物流”“港口+贸易”“港口+信息”“港口+金融”战略,形成港航服务供应链网络,实现综合服务的竞争优势。



    03.行政壁垒待突破


    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建设在推进过程中除了有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跨地域港口合作受限于行政区划,缺乏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合作机制。


    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湛表示,行政壁垒仍然是当前区域港口合作的最大瓶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研究员施戍杰认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应优化政府与政府的关系。建立地方政府之间良性竞争与横向协作有机结合的机制,推动规划衔接、基础设施联通、公共事务协同治理。


    有业内专家表示,可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在港口集团层面形成长三角地区之间的资本合作,实现业务运作的利益共享。


    李湛认为,上港集团和浙江海港集团联手开发小洋山北侧,虽然浙江海港集团只入股20%,但为长三角港口一体化的实现在体制机制上做了探索。


    吕亮功建议,从国家层面,应建立长三角港口群统筹协调机制。“建议由中央层面设立相应的长三角港口集群管理机构,出台长三角港口群发展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壁垒。统筹规划区域港口和临港产业布局,促进港航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共同发展,形成共建合力和合作共赢。”


    吕亮功还建议,应完善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的制度和政策保障。比如,加快建立跨关区的执法协调机制,以实现区域统一执法的目标;构建关区、管区和地区“三区联动”的管理体制;积极探索长三角地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通关+物流”应用;尽快复制推广上海和浙江自贸试验区的成熟做法,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探索建立港航产业优惠政策共享机制。


    随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有分析认为,这意味着长三角一体化顶层规划将很快出台。有专家表示,随着该纲要的细化落实,相信长三角港口群建设将进一步加速。